1987年6月28日,有人落款“炎黃”向江陰市祝塘鎮政府匯款1000元資助祝塘幸福院建設……此后的27年間,從數百元到上千元不等,這位“炎黃”一直在為慈善事業捐款。27年來,在祝塘鎮、江陰市,人們一直在找尋這位做善事不留名的“炎黃”,但始終找尋不到。 前不久,一位7旬老人在向云南魯甸災區匯去1000元善款后,突發腦梗暈倒在銀行里,民警發現老人身上的三張匯款單據上寫著“炎黃”和“黃炎民”!把S”這個讓江陰人感動了27年、更是牽掛了27年的好心人,終于出現在了大家眼前。 暈倒的老人 七旬老人給災區匯款后突然暈倒 11月20日下午2點左右,一位七旬老人在張家港一家郵政儲蓄銀行匯款后突然倒地,隨后被民警送到張家港中醫院搶救。民警發現,老人身上沒有手機和身份證,只有3張匯款單據,匯款人一欄寫著“炎黃”和“黃炎民”。其中一張正是在此前郵政儲蓄銀行匯出的,1000元匯給云南魯甸縣民政局,另外兩張分別是2012年1000元匯給祝塘鎮一中心小學,2013年500元匯給四川省蘆山縣民政局。三張匯款單的匯款人姓名分別是“炎黃”和“黃炎民”。 “我們在系統數據庫里查詢,發現找不到叫‘炎黃’這一名字的人,叫‘黃炎民’的有幾個,但看照片和這位老人又不像!睆埣腋凼泄簿殖菛|派出所民警許棟超告訴現代快報記者。原來他是做了27年好事的“炎黃” 當時老人虛弱得無法開口說話,許棟超又嘗試從網上找尋線索。 “沒想到他是名人,網上關于‘炎黃’的信息很多!痹S棟超說,從網上搜索的新聞上看,“炎黃”這個名字幾乎每年都在“七一”前夕給祝塘敬老院匯款助老,也曾向中西部革命老區和希望小學,向無錫革命陳列館、烈士陵園,向洪災和地震災區捐過款,但是從來沒有留下任何個人身份信息,只留下了“炎黃”、“黃炎民”等落款。 許棟超根據網上有關“炎黃”善舉的信息,最終輾轉聯系到了原祝塘敬老院院長吳軍政!奥犝f找到‘炎黃’了,別提多高興了!眳擒娬嬖V現代快報記者,11月20日傍晚6點多接到張家港警方的這個電話后,他立即向祝塘鎮黨委副書記汪漢民匯報。在祝塘鎮,“炎黃”可是個家喻戶曉的人物,鎮里還建了“炎黃”陳列館來宣傳這一好人好事。 “1987年6月28日,‘炎黃’那張1000元的匯款單是寄到鎮里的,留言是用作鎮里幸福院(也就是后來敬老院)的建設所用,匯款地址是無錫市漢昌路1439號!弊L伶傸h委委員徐向東回憶說。 1989年6月24日,祝塘鎮政府又收到了一份來自“炎黃”的500元匯款。此后每年“炎黃”都匯款捐助給敬老院,此外還捐助其他對象。江陰曾多次尋找,還專門建了陳列館 在祝塘乃至江陰全市,都興起了尋找“炎黃”的熱潮,“上世紀90年代中期,江陰全市專門進行了為期幾個月的大討論,大家在尋找‘炎黃’的同時,更是在學習他的精神!毙煜驏|告訴現代快報記者,27年來,在祝塘鎮、在江陰,“炎黃”一直是大家最為感動,更是最牽掛的人。 人們一次次地尋找“炎黃”,在當地小學有“炎黃大隊”,鎮里收集了不少有關“炎黃”的信息,有匯款單、新聞媒體的報道……專門建了個陳列室,后來還專門建設了約300平方米“炎黃”陳列館。如今“炎黃”陳列館已經成為當地的愛國主義和青少年素質教育的基地,每年有不少社會各界人士自發到這里來參觀。 徐向東告訴現代快報記者,就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,江陰全市在對“炎黃”精神進行大討論學習的時候,“炎黃”曾聯系過《江陰日報》稱自己只是普通人,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事,大家的好意他知道,但希望大家不要再繼續找尋他,他會繼續這樣做下去。 “炎黃”身份終于曝光,他叫張紀清 第二天上午,吳軍政和鎮里領導一起到張家港的醫院看望,認出躺在病床上的“炎黃”就是張紀清!罢嫦氩坏,他平時是個非常節省的人,捐款竟然如此大手筆,而且20多年如一日,還從不留名! “太不可思議了,‘炎黃’居然是他!”徐向東告訴現代快報記者,他是1986年參加工作的,當時他每個月的工資是45元,當時的1000元可是不吃不喝近兩年的總收入,絕對是一筆巨款。 對話“炎黃” 本想保守秘密,結果被民警“抓”出來了 “(兒女)他們當然不知道(我是)‘炎黃’了,老伴后來知道的,但她答應我會保守這個秘密的。沒想到這次被警察找出來了!币驗檩p微腦梗倒地后,從張家港中醫院出院后,這幾天張紀清一直在家靜養。 說起當天的張家港之行,張紀清告訴現代快報記者,他是受約去張家港朋友處吃飯的,因為走得急連手機都忘了帶,而平時不出遠門他是不帶身份證的,而那兩張以前的匯款單則是他以前放在包里忘了整理的!澳翘焯鞖馓珶崃,我穿得又多,沒想到就倒下了,醒來已經在醫院了!睆埣o清說,這次自己能轉危為安,得多謝那些幫他的好心人,不過他挺“埋怨”熱心民警的:“本來想把這個秘密一直保持下去,沒想到卻被民警‘抓’出來了!薄摹叭f元戶”到“無元戶”,我也高興 張紀清說,他從小家境貧困,放過牛,吃過不少苦,后來國家政策好,他在家里搞養殖業,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成了“萬元戶”。張紀清告訴現代快報記者,其實在1987年捐助祝塘幸福院之前,他一直在盡力幫助有困難的人,“那些年匯款單上的‘地址’都是我在跑供銷時去過的地方,有的地址是編的! “之所以每次要把匯款單寄給(祝塘)鎮政府,也是為了拋磚引玉,想能有更多的人關注這事而不是我這人!睆埣o清說,“以前我是‘萬元戶’,但不少人還不富裕,我有能力幫助別人,現在我把賺來的錢差不多都捐掉了,成了‘無元戶’,但看看周圍,大家都富裕了,這樣的‘無元戶’我做得也高興!睆埣o清告訴現代快報記者,這么多年來要說捐了多少錢,他沒有統計過,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是他最大的動力也是最大的開心。張紀清退休后的收入每月只有500多元,而他每年用于慈善的支出卻從未降低過,其中除了身為教師的老伴把退休金拿出來補貼外,還把兒女孝敬他老兩口的錢也都用在了自己的“炎黃”事業上。 “炎黃”越來越多,這是我最欣慰的事 對于今后的打算,張紀清告訴現代快報記者,這么多年來,他也會經常去“炎黃”陳列館看看,聽聽大家是怎樣議論“炎黃”的,而這么多年來有越來越多的人在做著和“炎黃”一樣的事,才是讓他最欣慰的。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,正是張紀清27年的愛心堅持,讓“炎黃”從一個名字升華為一種奉獻精神。27年來,“炎黃”的事跡曾被不少媒體聚焦過,中央電視臺四套《走遍中國》欄目曾專程到江陰祝塘拍攝了專題片《誰是炎黃》。受“炎黃”精神影響,樂善好施不留姓名的新“炎黃”在當地層出不窮,江陰也因10萬青年志愿者遍布城鄉而被譽為“志愿者之鄉”。(薛晟) |